编者按: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擘画了我国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蓝图,为法学院校创新推进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为深入学习领会《意见》精神,推动在办学实践中全面贯彻落实,我校特邀专家学者对其进行解读,以期推动法学教育与法学理论研究工作高质量发展。
探索标识性实践、理论的普遍性意义
常安
《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指出,要“紧紧围绕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切实加强扎根中国文化、立足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的法学理论研究,总结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具有主体性、原创性、标识性的概念、观点、理论,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不做西方理论的‘搬运工’,构建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
因此,新时代的法学研究,必须紧紧围绕当代中国的法治实践,直面法治与国家治理中的真问题。例如,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事务治理,便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关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命题,需要法学研究做出相应的理论回应。而要做出这样的理论回应,单纯依靠形式化的逻辑推演是无法进行的,而是要熟悉民族事务治理的具体领域,同时发挥法学的规范分析等优势。
而理解中国的民族事务治理及其相关法治化制度建构,同样也无法简单套用诸如多元主义等西方理论,而是需要植根于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建设的内在脉络,植根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具体国情,植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光辉的历史文化。
《意见》指出,要“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国际传播能力。认真总结我国法治体系建设和法治实践经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讲好中国法治故事,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理论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因此,我们还有必要从诸如中国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等法治实践出发,探索中国的标识性实践、标识性理论的普遍性意义。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法的视野,总结世界范围内民族事务治理的不同类型、制度特点,并结合我国民族事务治理的法治化实践,提炼出具有普遍性的理论框架和制度方案,为世界范围内的民族事务治理、少数民族权利保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国家建设等法治命题提供皇冠crown·(中国)官方网站可能性。
7月16日至7月17日,中国国际私法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暨新疆‘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与国际私法的作用论坛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隆重召开,本届年会由中国国际私法研究会主办,喀什大...【详细】
以“法律——全球均衡的基础”为主题的第十二届圣彼得堡国际法律论坛于6月26日至28日在俄罗斯历史文化名城圣彼得堡举行,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官员、法律教育者和律师探讨全球...【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