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第五届“长安学者”访谈

  • 2023年11月24日
  • 校报编辑部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编者按:

在第39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为了展现新时代新征程学校教师立德树人、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更好发挥优秀教师榜样的立德垂范效应,带动感召广大教师见贤思齐,牢固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与抱负,本报特别采访我校第五届“长安学者”代表,听他们分享从教经历,讲述育人理念。

主持人:老师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多年,桃李天下、硕果满满,可以分享一下您的育人理念或者教学方法吗?

王静

王静:教育从心,教学从德,先知道,后知礼,方学识”是我从教三十多年来一直秉承和坚守的教育理念,也是我对教师本职工作的自我定位。由于教育需要授人以渔我始终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带领学生从历史环境、学术发展、写作背景等角度开展综合性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在阅读中思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师者潜心研培共同发展,使理论教学和实务教学深度融合。

陈玺:扎实的基础是教学的根基。无论是指导学生读书学习,还是带领学生进行学术研究,都需要重视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将课堂的理论知识教学与互动实训相结合。为此,我平时注重从法学、社会学、历史学与文化学等多维度教学,加强课堂上的专题讨论与案例分析,发挥古迹、碑拓等史料的作用,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历史的魅力,进一步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法律文化,为以后从事法律理论基础和法律文化方面的研究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要将实践应用作为教学的旨归。目前的法学教育主要以课堂为主,但实践教学环节也是重要的一环。为提升相关能力,我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调研,旨在利用西北地区丰富的实证史料,拓展学生法史视角,培养深厚的法律文化素养。

李晓宁:在二十多年的从教生涯中,我以“四有”好老师为从教标准,坚持“塑造生命,引领人生”的理想定位,信奉“传道为先,深情爱生”的师德理念,恪守“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学识准则,秉承“立志为师,躬身树德”的仁爱之心。在课上,我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精彩演绎课堂,探索生动有趣、深入浅出的独特授课模式;在课下,我与学生交流学习要义,指导其参加各类竞赛、完成毕业论文,努力成为他们学习生活的良师益友;在学生就业和考研指导方面,我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帮助学生分析就业优势,进行成长路径的自我规划并给出合理化建议,引导学生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有理想、有责任、有担当、有历史使命感的合格人才。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信念,关爱、引导和教育学生,努力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并重”,使学生从“以学会为中心”转变为“以会学为中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做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

张爱军:科研是推动知识进步的重要动力,教学则是将科研成果传递给下一代的重要途径。我主张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修正科研。我会在教学中融入科研元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科研的魅力和价值,从而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张夏恒:皇冠crown·(中国)官方网站是一个系统过程,需要教师用心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领域中找到价值。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让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

在工作中,我一直致力于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例如,我尝试将课堂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思考、积极参与,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同时,我还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如社会实践、科研项目等,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增强自信心。

张超汉:作为一名法学教育工作者,我坚持“理解与引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用专业的法律知识启迪学生,而且立足实践,传授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努力让学生对每一节课都回味无穷教师不是学生们的良师益友和学习榜样,亦是他们的人生规划的重要向导。在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我尤为关注他们的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致力于开发自身潜能。多次学生们促膝长谈我始终以因材施教为核心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并尽可能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想法和目标,从而给予他们合适的建议和适时的鼓励。

钱锦宇:大学的教育理念,应当最终聚焦通过教育实现立德树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这也就要求师者必须保持一种平和而宽容、开放而非独断态度从心底出发,将理念践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主持人:“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学与科研是高校教师工作最主要的两个方面,如何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

王静:教学侧重于言传,科研侧重于身教,二者在本质上相辅相成,只有发挥各自优势、协同育人,才能培养一流人才、成就卓越教师。

教学与科研是一对需要平衡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这一点是解决皇冠crown·(中国)官方网站工作中诸多问题的前提。第一,教学是高校科研的前提。教学人员的理论水平、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决定了科研队伍的结构和水平。教学不仅为科研提出问题,也为解决问题提供思维方式和实践引导第二,科研是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关键。通过其可以改善办学条件,多渠道筹集教学经费;可以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可以提高学生素质,增强适应能力。第三,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是高素质、创新性皇冠crown·(中国)官方网站的需要。一方面,教学在一流皇冠crown·(中国)官方网站过程中起着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高校的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已有的知识,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能力。另一方面,科研在一流皇冠crown·(中国)官方网站过程中具有提升性和拓展性作用。教师严谨认真的科研态度,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地影响

一言蔽之,科学认识教学与科研的辩证关系,更好地贯彻教学和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和科研相互协调评价制度体系,激发高校发展的内生动力,始终是学校发展共同关注的焦点和重心。


李晓宁

李晓宁: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是科研先行、教学相伴,二者相辅相成。一方面,教学需要科研作为底蕴。一般来说,具有较高科研水平的教师,必然对教学内容思考的更为深刻透彻,对知识的把握更为准确,教学过程更易做到“深入浅出”,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与理解。对科研的关注使教师能够及时将最前沿的学术成果充实到自己的课堂中,弥补原有课程知识与最新研究之间的“断层”,极大地吸引学生兴趣。此外,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不局限于教学内容。教师要上好课,除了课程知识外,需要有宽阔的眼界与深邃的思考。在大学课堂中,学者型教师更易受到学生追捧,他们影响了学生看待问题的方式,传递了严谨求实的钻研精神。

另一方面,高质量的教学能有效推动教师的科研工作,促使其不断储备前沿知识,对专业问题深入思考。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教师也会因此获得新的科研灵感。由此观之,教学亦可以成为科研的强大动力。

张爱军教学与科研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主动将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在科研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学术成长,鼓励参与科研项目,提高科研能力水平,促进师生共同提高

张夏恒:教师核心工作有三个方面,即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教学与科研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也不存在互相冲突的问题,而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许多科研工作会从教学中来,又有许多科研工作能反哺于教学。作为高校教师,需要做好教学与科研的平衡

张超汉:教学与科研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相辅相成。1810年,普鲁士教育家威廉·冯·洪堡创立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时明确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这一原则已成为现代大学的基本标志。“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从而使我国高等教育任务更加明确、发展路径更加清晰、建设目标更为远大。

教学与科研密不可分。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和大学使命的全面复苏,我国高等教育必然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承转入知识传承、创新和创造并重的新阶段。这就要求高校教师既要做好教学、又要精深科研。另外,教学在一流皇冠crown·(中国)官方网站过程中起着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对教师而言,教学是一个系统提升、融通基础知识的过程;对学生而言,教学是掌握基本理论、技能和方法的主要途径。良好的教学活动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产生正面影响,为塑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引领作用。教师不仅要给学生讲明白理论知识,而且要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这也是对其能力的一种锻炼和提升。

教学与科研必然会存在冲突,但二者并非对立。教师在同学生进行交流和观点碰撞的过程中,不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学创新,而且有助于产出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另外,科研具有面向未知世界、探索未知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等特点,在一流皇冠crown·(中国)官方网站过程中起到提升性和拓展性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科研的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所学领域的科研动态,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拓展学生的素质结构,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


主持人: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法学院校作为法治皇冠crown·(中国)官方网站和法治理论研究的第一阵地,您认为应该如何推动全面深化习近平法治思想、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再上台阶?

王静:党的二十大精神是推进一切工作的行动指南,也是教育与塑造大学生的思想武器。作为教师,更要深刻把握我校办学定位、鲜明特色和改革逻辑,明确现阶段我校科研与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工作目标。要同步推进教学、研究、传播以及教研咨一体化建设,以学术逻辑构建学术团队,用扎实的学理体系回答人民之问、中国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党中央要求和中国青年实际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

要深入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的精神实质与理论内涵,形成一批有深度、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一是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从专业角度精准研究阐述党的二十大精神。二是结合我校特色学科、特色专业,力争在学术期刊和党刊党报推出一批高质量文章。三是通过参加征文、学术会议、项目申报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宣传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

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专业教学,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一是更新教学理念,拓展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融入,密切结合国家需求和战略导向,培养学生爱国热情实现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协同发展;二是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实践教学融入式、参与式的教学优势,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三是加强与经验丰富专业教师的学习交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贯穿于专业教学全过程。


陈玺

陈玺:我校前身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陕北公学。八十多年来,一代代西法大人传承弘扬“老延大”优良传统,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有鉴于此,只有为新时代服务,才能体现我校红色基因下的当代价值和重要使命。我们要引导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做陕北公学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号召学子践行“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精神,并将其贯穿于自身发展的始终,使陕北公学生发出的精神品质在历史精神与时代精神结合的过程中越来越完善。

同时,我们也应深入挖掘红色校史,形成红色基因校谱。如编印系列校史图文资料,拍摄红色校史宣传片,举办传承红色基因思政教育系列活动,采用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方法,增强思政育人的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组织师生赴陕北公学旧址、延安革命纪念馆、马栏革命纪念馆、南泥湾革命旧址、渭华起义纪念馆等革命旧址,让学生成为历史的“参与者”,以红色文化认同感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时代责任感。使同学们清晰地认识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为什么人、担什么责,增强了历史共鸣和时代共振。

最后,西法大作为延安精神红色基因的高校载体,理应将“立场坚定、公正无私、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老延大”精神作为文化依据,在校园文化品牌构建中重塑品牌面貌、文化精神,并对西法大文化资源和价值潜力等优势合理运用,进行文化创新和价值再创,不断将红色文化和红色基因与自身优秀的法学文化底蕴相融合,秉持“法治信仰、中国立场、国际视野、平民情怀”的育人理念,践行“严谨、求实、文明、公正”的校训,传承和创新新时代的延安精神红色基因,深入推进红色文化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师生头脑工作。

张爱军:学校发展是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仅靠个人的绵薄之力是无法促成的。我们应该加强团队建设、梯队建设,尤其是青年团队建设,老中相结合,共同推进法治学理化法治思想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构建。推动理论研究成果、研究问题的方式方法、社会调查之风向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转化。

要打造专业研究团队,针对不同专业问题进行系统化研究。首先,多渠道引进优秀人才,注重学术素养,推进科学创新;其次,培养青年学术骨干,给予他们成长与锻炼的机会;最后,物质留人与精神留人相结合,从两方面加强对于相关人才待遇的保障与落实,建立完善的鼓励机制。


钱锦宇

钱锦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依托我国人权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提炼原创性概念,发展我国人权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维度对走中国特色人权发展道路和中国人权实践所包含的历史必然性、价值应然性和制度实然性进行提炼和总结,从理论的维度强化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的逻辑自洽性,是增强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的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客观要求。同时,新时代和新征程所生成的新战略和新任务,也对加强中国特色人权学科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学校应当加速推进人权学科建设,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体系当中开设“习近平尊重和保障人权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课程,作为习近平法治思想课程体系的重要构成,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构建。同时,改革教学方式,培养多学科优质师资,从不同角度讲授习近平尊重和保障人权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打造精品课程。


主持人:此次被聘任为我校“长安学者”,在获得荣誉的同时也意味着需要承担皇冠crown·(中国)官方网站的责任,请问您将如何发挥好“长安学者”的示范引领作用?

王静:首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作为教师,我要求自己成为一位潜心研究、勇攀科学高峰的学者,一位为人师表、授业解惑的导师,一位爱岗敬业、服务社会的工作者,以“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严格律己。

其次,夯实学识,力求创新。脚踏实地做学问、搞研究,吸收学习前沿知识,潜心深入开发研究,是每一位学者的使命与责任同时,以坚守创新作为从事科研工作的重要准则,聚焦于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研究,向理论创新和高层次的应用探索,在追求真理的路上矢志不渝地前行。

最后,树立标杆、共同成长。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师者自身应成为一位终身学习者、业务指导者,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主动作为、苦练内功、引导新人、携手并进,努力为我校的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陈玺:受聘为“长安学者”荣誉也是激励。要加强学习。只有不断进行学习,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才会日趋臻善,传道授业的能力才会稳步提高从而具备解决各类问题的能力,更好地与学生沟通交流,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要敢于带头。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必须有先进的思想、积极的心态和勇于担当的意识。在工作遇到问题时,要能主动承担责任;在教学育人中,积极营造“班风正、学风浓”的氛围,达到“教学成绩有进步、重大课题有突破”的效果;在对学生的常规管理上,要率先示范、坚持真理,为年轻教师指引方向,发挥党员带头示范作用。

要敢于创新。针对教学与管理上的诸多问题,“长安学者”更要敢于积极主动、创新方式方法,从而妥善处理各类事务,彰显工作特色。

要乐于奉献。为师需要怀乐于奉献的精神,不计得失,恪尽职守,勇挑重担,敢啃硬骨,在工作中磨炼自己,在挑战中拓展自己。

李晓宁作为青年学术创新团队的负责人,我将尽力扮演好“领头雁”的角色,既发挥“长安学者”的示范引领作用,又发扬老中青传帮带的优良传统,不断将自己的科研经验和研究心得分享给团队内青年教师,扩大团队力量,凝练共识,加强建设,提高协同作战的能力。

作为商学院(管理学院)院长,我将以“长安学者”岗位工作要求为标准,注重优化学院整体师资结构,加强科研梯队建设,推荐学院教师参加学习、进修、访学,拓展教师视野,学习先进经验;围绕学科前沿和国家发展需求的高层次课题展开研究,鼓励教师抱团申报或积极参与各类科研项目、理论研讨、学术交流、课题研究等活动,形成高质量研究成果,达到科研队伍与教学团队同步建设的目标。此外,还将有意识寻找有发展潜力的教师,通过重点培养方式提携后辈,不断为学校培养皇冠crown·(中国)官方网站科研学术骨干力量。


张爱军

张爱军:有幸被聘任为“长安学者”,我将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和国家社会科研项目申报。来到学校工作之后,参与组建网络政治传播研究中心、网络政治传播硕士点,并以此为基底,组建科研团队目前已经由仅我一人组成的科研团队扩展为三个团队,年轻老师和学生均可参与研究,该建设效果明显、反响较好。

张夏恒:要发挥好“长安学者”的示范引领作用,首要任务是组建高素质的教学科研团队。这个团队应该包含青年教师、研究生以及本科生,形成跨学科、跨层次的学术梯队。通过定期的交流和研讨,激发团队成员的创新思维,提高团队的整体实力。

积极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和科研工作,团队成员共同攻关,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开展各类科研项目,培养团队成员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在学术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绩。

关注团队成员的成长和发展,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通过举办讲座、培训班等形式,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团队成员的教学水平和科研素质。我也希望能够将自己的经验和成果分享给皇冠crown·(中国)官方网站的师生,激发大家对学术研究和技术创新的热情。


张超汉

张超汉: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社科研究工作如同修筑高楼大厦,重在基础,贵在坚持,成在用心。作为一名“长安学者”,我将不遗余力地发挥自身学术影响力不但承担或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为国家高端智库的建设贡献力量,更要积极同外界开展学术交流,努力在核心期刊和主流媒体平台输出重要观点,产出在深耕领域内具有领先意义的科研成果。

于我而言,“长安学者”不仅仅是学者,亦是法学教育工作者应当始终坚持教书和育人、言传和身教、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在繁重科研和教学工作之余还应致力于服务社会,以扎实的理论功底推进中国的法治建设。惟其如此,才能与时代同频共振,做到学术研究与大众相系与家国相连。

钱锦宇:首先,在学术道德建设上“长安学者”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坚守学术研究的“红线”和“底线”其次,“长安学者”要在其所属的各个学科建设领域躬身示范,身体力行,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要为导向,推进自身研究方向与学科方向相统一与国家重大战略相统一。在学科团队建设中起到传、帮、带”作用,引导青年教师和学者确定学术研究方向,锁定重点研究领域,提供学术资源帮助;最后,“长安学者”要拥有历史使命感,展现知识分子应有的反思批判精神以促进知识的生产,推进学术理论创新,生成理论勇气,塑造文化自信,勇于回答时代之问。


主持人:作为在专业领域卓有成就的学者,回望来时的路,能否对青年教师或者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一些建议?

王静:首先,青年教师应潜心教学科研,致力教书育人。持之以恒、学而不辍,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本领;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以真心、真情、真诚教育影响学生,致力于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育学生勇于突破、奋发进取,着力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其次,青年教师应不忘教育的本意与学者的追求,始终保持研究专业的兴趣和热爱。同时,树立人性化、信息化和终身化的教育价值取向,建立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担负起教师与学者所应承担的责任与使命。

陈玺:首先,希望同学们做好明确规划,期待未来。敢于畅想未来美好生活,分析自我性格特点、兴趣以及特长,结合自身专业以及所学知识找到发展目标。

其次,希望同学们学会利用时间、充实自我。要充分利用在校的宝贵时间,努力掌握皇冠crown·(中国)官方网站的技能和本领。皇冠crown·(中国)官方网站的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活动、各种类型的比赛,同学们要找到自己的兴趣,有的放矢。

最后,希望同学们学会转变思维、换位思考。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过渡期,也是小型社会的缩影。同学们要由理论思维向实践辩证统一的思维方式转变,一方面重视理论知识学习,另一方面强化实践能力,做到知行合一。

李晓宁:回望二十余年的从教历程,我想对青年教师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志向高远,勇于攀登。青年教师不能无所追求,因为“躺平”的教师教不出信念坚定、努力奋发的学生。立志让人心中有阳光,奋斗让人脚下有力量。青年教师也不能满足于做“刻板式授课”和“跟班式科研”,要敢入无人之境、敢闯未知领域、敢于挑战最难解的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学术判断。同时,要树立争创一流的志气,要激发奋进有为的潜力,干就干成一流、做就做到极致,让从教岁月成为最美拼搏时。

二是坚韧不拔,善于坚持。“道固远,笃行可至;事虽巨,坚为必成”。我们深知,做研究是一件寂寞的事情。但是对科研创新过程中的艰辛与挑战,要有“在满是荆棘的荒野里踏出一条路”的韧劲,有“甘坐冷板凳、苦下十年功”的耐心。越是了不起的事业,越要坐得住;越是慢不得的工作,越要沉住气。要以昂扬向上、励精图治的锐气,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日积月累、久久为功,方能达到目标。


张夏恒

张夏恒:成长的基础在于不断地学习、思考与行动。在这个知识更新迅速的时代,青年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充实知识储备,提高综合素质学会独立思考,勇于质疑创新,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学术研究往往需要长时间的投入和努力,青年人要吃得苦,耐得住寂寞有自我加压的勇气,敢于追求更高目标、勇于追求卓越,不断突破舒适区,从而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张超汉:青年教师成长与学校的发展息息相关。青年教师应以成长为新一代学术带头人为目标,坚持在前沿科学、交叉学科、社会公益等领域加强探索和研究。积极抓住到国外高水平大学从事合作研究和进修深造的机会,踊跃参与国际学术合作和信息理念的交流,从而帮助我们研究新问题、产出新成果更新教学内容育人先育己,身教永远重于言传。教师坚持终身学习,用知识武装身躯,才有教育创新的能力,才能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展现独特魅力

钱锦宇:青年教师严守学术道德,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与时俱进的创新勇气和创新能力。新文科建设已成为发展趋势的当下,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和多方法的融合研究才是知识增长的有效路径。要充分重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加强口头表达和课堂节奏控制,这对达到课堂预期效果大有裨益。在研究方向上,一定要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要为导向,将自己的研究与相挂钩。为此,青年学者应加强专业理论和政治理论学习,聚焦国家发展大势和前沿方向,从而打造一个至少值得做10年研究领域。

(供稿:校报编辑部  审核:燕福民)

相关新闻

  • 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第六届“长安青年学者”访谈

    编者按: 为了展现新时代新征程学校教师立德树人、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更好发挥优秀教师榜样的立德垂范效应,带动感召广大教师见贤思齐,牢固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与抱负,本报特别采访我校第六届“长安青年学者”代表,听他们分享从教经历,讲述育人理念。 彭瑞花:言传身教更显育人本心 彭瑞花,宗教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教授,硕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民革皇冠crown·(中国)官方网站支部主委;陕西省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浙大城市学院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研究院平湖咨政研究基地研究员;获“皇冠crown·(中国)官方网站长安青年学术骨干”“皇冠crown·(中国)官方网站长安青年学者”等人才称号。出版专著《菩萨戒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传菩萨戒专题研究》,主持陕西省统战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研究》等。在《世界宗教研究》《世界宗教文化》《宗教学研究》等核心期刊、报纸发表论文40余篇,多篇研究要报被采纳和批示。 山不让尘,川不辞盈。彭瑞花以行为始,以情促学,把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育,以言传身教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成长。 在研究与教学中求索问道 彭瑞花的专业背景是法学和宗教学,主要从事法学、宗教学及相关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尤其注重法学与宗教学的交叉研究。她认为,在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开展法学与宗教学的交叉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能够为党和国家做好新时代宗教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如果高校教师不进行科研活动和学术交流,那就只能维持现状,依旧在浅层次的教学中照本宣科,无法提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彭瑞花说道。如何将开展科研活动融入课堂教学,从科研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是她探索问道的目标之一。 教学与科研,不仅是高校最基本的两大职能,还是高校教师自身学术研究与应用的重要体现。谈及二者,彭瑞花说道:“教学与科研,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张力,但从根本上看却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她认为,教育促进科研。针对学生疑问抽丝剥茧、寻根探源,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产生新思路,拓展科研的广度和深度。同时,科研是教学的源头活水,它可以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爱与激情对教育至关重要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关乎心灵、关乎生命、关乎成长。“教育是一个需要激情和爱的活动,是一个需要参与者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没有教师对教育发自内心的热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没有教师在职业生涯中自我实现的成就感、满足感和幸福感,也不会有真正的教育。”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受多种因素影响,但彭瑞花认为,“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更为重要。 彭瑞花说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了持续的长久的学习动力;有了兴趣,也就有了迎难而上、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有了兴趣,自然而然地就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这反映了她的教育理念:培养兴趣,因材施教。“我以为,兴趣是需要培养的,尤其是对学习、科研的兴趣。”她在课堂中用“心”教学,以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启发、互动式教学,避免“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也会根据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指导培养,因材施教。 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 彭瑞花是教育者,是求知的青年学者,是学生前行的引导者。“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如果教师三观不正,就会教歪学生,误人子弟。”她认为,良好的师德是老师必备的品格,形成“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人格魅力。教育者也需潜心治学,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不断进取,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她把教书和育人相统一,把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把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把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四个相统一”反映了彭瑞花作为教育者和学者的严谨态度与治学模式。 欲望以提升热忱,毅力以磨平高山。“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不凡之处,所以要永远相信自己有无限可能,既要志存高远,又要脚踏实地,拒绝‘躺平’,于朝夕之间不断提升自己。未来或许有太多不确定性,但我们至少可以从上好每一堂课,写好每一篇文章做起,积跬步而至千里。”这是彭瑞花对同学们的期望与鼓励。 “长安青年学者”之称,必然离不开彭瑞花的潜心问道。时节如流,她在求知与实践中锤炼身心;岁月不居,她在教学与科研中衡量精进。世界微尘里,彭瑞花阅历川竹风浪,探寻本心的清风。 (撰稿:学生通讯社 宋婷) 李大勇:于教育事业中起而行之的“实干者” 李大勇,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教授,教务处处长。主要研究领域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司法政策。陕西省“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理事;获评学校第六届“长安青年学者”、第七届“教学名师”。主持国家社科项目《行政诉讼司法政策研究》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行政诉讼视域下的司法批复研究》。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李大勇,是严谨传道的教育者,是起而行之的实干者。他埋首于法学研究,为学生、为学校谋求发展;他热忱于教育事业,以幽默、风趣为课堂注入活力。在教学路上,初心如磐,步履不停,是对他的最佳写照。 传道授业,上下求索 “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在教学工作中,李大勇常与学生互动交流,注重倾听他们的想法,这使他的课堂充满了对思想与学术的包容性。因材施教是李大勇的核心教学理念,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懂得如何应用知识,他采取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方式,循循善诱,灵活创新。“教师为学生提出合适的发展方向建议,必须建立在对学生有正确认识的基础上。” 知行合一,方能臻于至善。李大勇鼓励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但要“向内钻”,更是要“朝外走”,将专业知识同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不懈追索真理的光辉。身处快节奏时代,他希望同学们在体验校园生活的同时,主动去感知和体悟知识的魅力。热爱与积极,永远是学习路上不可或缺的良物。 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一个称职的教师,应当讲好思政课,发挥立德树人带头作用,引导学生德法兼修,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全过程。”李大勇这样说。 作为教育工作者,他目标坚定,即为祖国努力培养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解决实际问题的法学人才。针对课程设置,李大勇建议学校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完善并发展人才体制建设,培养优秀的时代接班人,从而实现新时代法律职业和法学教育有效衔接,促进法学学生向法律工作者的转变。 当今,法学专业本科生就业已成为一大难题,要缓解这一困境,突出重围,促进人才供给和市场需求有效对接,学校还要深入了解社会所需,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李大勇谈到:“同学们要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深入社会实践。作为育人单位,要牢牢把握学校法学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优势,主动加强同法治工作部门、法律服务机构、国际组织等的联系,构建学生与用人单位间的桥梁纽带,形成多主体互动式的培养机制。” 关于教师培养,李大勇认为要教师梯队建设尤为重要。资深教授要做好传帮带作用,中年教师要发挥好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青年教师要甘坐冷板凳,提升科研素养,促进教学能力多方位、全方面发展。 慎终如始,行而不辍 “人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个行业的工作者都需要通过长期的学习实践逐步成长。在学校教育和法制建设中,我们不仅要树立浓厚的使命感、责任感,更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不断地提高自身教育能力和科研水平。”回顾漫漫教学生涯,始终如一与钩深索隐,书写了李大勇的师者华章。 教学相长,教研同步,谓之师道。李大勇深谙这一道理,阐述道:“教学和科研都意味着对过去的超越。一方面,教学为科研提供新思路;另一方面,科研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把握好它们之间的平衡,尤为重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当好学生的领路人,培养出在各个岗位“发光发热”的学生,是教师的使命所在。在他看来,最大的幸福就是通过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实现自我价值。在未来,他将发挥长安青年学者的引领示范作用,切实做好教育工作,推动科研事业发展,为学校、社会和国家持续培养人才,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 (撰稿:学生通讯社 孙寒) 郭淼:江河眷顾奋辑者,星光不负赶路人 郭淼,西安交通大学法学博士,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副院长,人权研究中心研究员、网络政治传播方向硕士生导师;美国福特海斯大学、上海复旦大学访问学者。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横向课题2项,出版专著一部,近五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CSSCI期刊论文十余篇,连续四年参与中国社科院《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新媒体蓝皮书)撰写工作。先后获得陕西省第14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陕西省第15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陕西省高等学校优秀学术成果三等奖,陕西省课堂创新大赛优秀奖,全国“学宪法讲宪法”演讲大赛优秀指导教师,获批陕西省第四批“高校杰出青年人才”支持计划。担任省网信办舆情培训专家,主讲案例课程《网络舆情引导中的政务新媒体》获评省委组织部推荐的好课程。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教学、科研之路并非一路坦途,但她以严谨、勤奋的态度扎根其中,“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珍惜每一分光阴,努力在成长的路上打磨自我。 红色精神薪火相继“破圈”之路合力求索 为了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专业教学,郭淼结合自身所承担的研究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学工作,针对“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这一命题展开思考。她认为,讲好这门学科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践性与人民性,面向智能化平台型社会的时代语境,关注新闻传播实践、媒体基础设施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整体关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做好新闻教育和新闻实践的指导思想和灵魂,要真学、真信、入脑、入心。 新闻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一批立场坚定、素质过硬的新闻后备人才。郭淼认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不仅要深挖红色校史,将红色基因融入到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中,也要重视课外实践。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研学活动,让学生在沉浸式教学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的洗礼,增强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就如何发挥学科优势,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郭淼认为,一是可以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面向地方企业和政府,以学校名义搭建平台,整合多学科资源,开展高水平的横向科研项目,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建言资政服务;二是在校内组建若干特色鲜明、方向聚焦的专业化团队,开展前沿性和战略性研究,以智库形式畅通与政府信息往来渠道,发挥人才优势。 勤能补拙开卷有益 教研相长笃行致远 “教学搞得好,科研也会做得好!”这是学校一位德高望重老教授对郭淼的叮嘱,也是她这些年投身于教学科研实践的切身体悟。课堂上,师生教学相长,能帮助教师发现问题、激发灵感,为科研提供实践基础和数据支撑。科研中,汲取的前沿理论和实践能够转化为优质教育资源,丰富教学材料,提高教师水平。“教学科研相互转化是一种理想状态,我一直在教学科研结合转化的创新方面努力。” 教学有方,教无定法。郭淼在践行“融汇经典理论和前沿实践”教学方法的同时,也坚持着“发挥学生主体性,注重独立思考”的理念。她将自己主讲的本科生课程与新闻学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相贯通,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课堂互动、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融合思维-融合策划-融合内容生产”全方位能力。 对于此次获聘“长安青年学者”,郭淼感到责任重大。“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情怀和使命,我既要承袭前辈奠定的良好学术基础,沿着特色学科方向继续深耕,更要团结青年教师,聚焦特色专业方向,形成团队合力,不断扩大学科影响力。” 为师有道心系后生 桃李芬芳教泽绵长 好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四有好老师”的要求在郭淼身上展露无遗。有远大的理想信念,热爱教育事业,以身作则感染学生的热情;有广博学识和丰富经验,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和优质教育资源;有过硬的业务能力,将自己摸索出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真正让课堂生动、丰富、有趣、有效”;有高尚的人格品质,能为学生树立榜样,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关于成长,郭淼谈到,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能够让自己的生活变得井然有序,也有助于抵御外界诱惑和负能量干扰,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状态。坚持和书籍做朋友,能够开阔视野,获得启迪。多读书、读好书,永远是快乐和成长之道。 风正潮平,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扬鞭。这既是郭淼对自己的鞭策,也与后生共勉。 (撰稿:学生通讯社 周甜甜) 步洋洋:以人为本传师道,潜心教研显担当 步洋洋,法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获陕西高等学校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陕西省第三届高校教师微课教学比赛优秀奖,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优秀成果奖,学校2018年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入选陕西省“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陕西省法学会刑事法学研究会理事,陕西省指南针司法社工服务中心研究人员,陕西省“八五”普法讲师团、陕西省团省委青年讲师团成员。 在感悟历史中眺望明天 用心回顾历史,坚定眺望明天。毛泽东曾经为陕北公学的题词至今仍然感召着步洋洋阔步向前。步洋洋表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将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同矢志奉献的社会价值紧密结合起来,将个人的理想抱负融入国家的宏图伟业中。” 被评为“长安青年学者”,步洋洋感到十分荣幸,认为自己更应该以身作则,用高尚的师德、扎实的学识、优秀的教学和前沿的研究,将专业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 在教学相长中不断提高 古人云:“教学相长。”在现代高等教育实践中,教学和科研是互相促进、不可偏废的一体两翼。“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需要不断地学习提升,不能照本宣科。”他谈到,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他也在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从未忽略对学科基础理论的探析和对前沿问题的探索。 为实现新时代法律职业和法学教育之间的有机衔接,步洋洋认为,“法学教育应立足于新时代语境,因势而为、因时而变。”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之应有作用正是教育工作者的时代使命之一。 在教学活动中传递信念 步洋洋经常和同学说,作为法科生,应当有一颗不同凡响的心。“永远只向真理低头,而不为五斗米折腰。”步洋洋的核心教育理念就是以人为本,相较于应试型教育,他更注重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和理论知识的传授。 为了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步洋洋会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工作,每讲解完一个核心知识点,都要通过随堂训练来帮助学生加强记忆,做到心中有数。他认为法学具有内容繁杂、体系庞大的特点,一定的教学技巧能够帮助学生达到“懂原理、能理解、记得住、会运用”的效果。 步洋洋谈到,教学活动并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应当和同事们一起合作,共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他最为看重的是对正确价值观的传递,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传递给学生公平正义的价值观。 在双向奔赴中言传身教 “若爱,请深爱;若教,必全力以赴。”步洋洋认为,得到来自学生的认同是他最幸福的时刻,“老师的一句话,一个举动,都可能深刻地影响学生的一生。”许多已经毕业的学生仍然把他记在心上,让他十分感动,“我记得今年有一位已经读博士研究生的学生,在春节的时候为我送上了祝福,他说无论走多远,都会记得在求学过程中,我对他的帮助和影响。”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步洋洋表示,合理有效地利用时间,对于每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非常重要。他总是提前梳理好预做事件,时常反求诸己,从未拖延片刻。“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流过的泪、吃过的苦、看过的风景、见过的世面。”他希望同学们能够踏实、勤勉、坚定、勇敢地向着未来走下去,无论风雨,总是一往无前,才能最终见到那云巅之上的风采。 (撰稿:学生通讯社 周文清)

    2023-11-24
  • 校长范九利带队赴西安市公安局长安分局调研考察

    为进一步深化校局合作,强化互动交流,不断提升法治人才协同共育水平,11月14日,校党委副书记、校长范九利,副校长张军政带队到西安市公安局长安分局调研考察,长安区副区长、分局党委书记、局长元伟东,副局长陈永平、赵娟参加相关活动。 范九利对长安分局长期以来在学校“平安校园”建设方面提供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并希望学校今后与长安分局加强沟通联系,建立合作机制,将学校优质的科研资源与公安实务资源相融合,将“枫桥经验”理论研究优势与长安分局“枫桥式”派出所的实务相结合,加强基层建设的合作,促进公安人才的培养。 元伟东对范九利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将座谈交流成果转化为工作实践,形成合作方案,深化“警校合作”。他指出,双方要搭建沟通平台,建全常态化联系机制;要强化舆情管控的深度合作,汇聚双方优势资源力量,共同做好线上线下的舆情管控;要发挥高校警务工作站作用,切实维护校园安全,打造警校合作典范。他还希望学校毕业生能积极投入到长安公安事业中,为长安区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范九利一行参观了长安分局执法办案中心、指挥大厅、反诈中心、网络舆情监测中心,详细了解长安分局执法规范化建设、情指行“一体化”运行、电信网络诈骗打击防范和网络舆情监测处置等工作。双方围绕高校安全保卫、舆情处置、涉高校警情等进行交流座谈。 党政办、宣传部、研究生院、保卫处、国家安全学院、公安学院等单位相关负责人参加活动。 (供稿:党政办  撰稿:晁永红  审核:高翔)

    2023-11-15
  • 我校举办首届长安经济法“甪端”论坛暨“构建⾼⽔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法保障”主题研讨会

    10月28日上午,由皇冠crown·(中国)官方网站、陕西省法学会主办,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法律科学》编辑部、科研处共同承办的首届长安经济法“甪端”论坛暨“构建⾼⽔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法保障”主题研讨会举办。陕西省法学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会长王凯华,陕西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张荣辉,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反垄断局局长方勇,我校副校长张荣刚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院长倪楠教授主持。 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社科院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20余所高校的专家学者,《现代法学》《政治与法律》《上海财经大学学报》等10余家期刊编审,共计150余人参加本届论坛。 王凯华在致辞中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首届“甪端”论坛以“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法保障”为主题正当其时。希望在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能够发挥学科特长,以高水平法学研究成果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张荣刚表示,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需要充分发挥法治建设对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保障作用。 张荣辉表示,陕西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积极推动地方金融高质量发展,不断促进高水平地方金融体制构建,在打击非法金融行为工作中取得丰硕成果。本届论坛以“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法保障”为主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方勇表示,本次论坛是对党的二十大精神一次生动而深入的学习研讨活动,对厘清统一大市场建设与市场监管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回应“统一大市场”建设进程中的市场监管问题,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甪端”论坛分为主旨论坛和四个专题分论坛。主旨论坛由陕西省法学会副会长、西北大学法学院教授王思锋主持。深圳大学法学院教授王晓晔、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剑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大洪、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刘继峰、重庆大学法学院教授齐爱民分别以《优化民营经济营商环境,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发展型财税法的理念跃迁与制度构造》《数字经济视域下中国市场规制的理论转向与因应》《竞争法的中国语境与社会连带理论的构建》、《数据的法律属性与数据法体系的构建》为题作专题报告。 四个分论坛分别以“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金融法’、‘财税法’、‘竞争法’和‘数字法’保障”为主题进行研讨。 【供稿: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 撰稿:魏静 审核:倪楠】

    2023-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