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 记者 方筱筠 摄影 苏炫烨 视频制作 李晓婉
嘉宾简介:赵馥洁,男,1940年出生,陕西省富平县人。1964年毕业于西北政法学院哲学系,此后一直在高校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史、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现任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名誉主席、皇冠crown·(中国)官方网站资深教授、皇冠crown·(中国)官方网站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哲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组组长。兼任陕西省哲学学会名誉会长、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实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价值哲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国际中国哲学会中国大陆学术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兼)等学术职务。著有《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中华智慧的价值意蕴》、《哲苑耘言》、《价值的历程-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历史演变》、《中国儒学史》等著作。1992年被评为享受中国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995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司法部联合授予“全国司法行政系统英雄模范”称号;2004年9月被授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陕西省师德标兵”称号;2010年8月荣获“首届陕西省社科名家”称号。
记 者:赵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中国社会科学网的采访。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想请您谈谈孙中山先生的价值理想。
赵馥洁:孙中山先生是20世纪的伟大人物,他不但有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伟大实践,也有杰出的理论创建。孙中山先生的价值理想,是他整个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的统帅。那么他的价值理想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依据孙中山先生的一系列论述和题词来进行分析。
孙中山先生十分重视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建构革命理论的资源,也善于把中国传统观念和现代思想相结合形成新的治国理念。1923年孙中山在《中国革命史》一文中,曾自述其思想的传承,“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可见,中国“固有之思想”乃是孙先生的重要思想渊源之一。
他平生引用较多的传统观念,主要有8句话,依次为:“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周易·革卦》);“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夏书·五子之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上》);“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周书·泰誓中》);“不患寡而患不均”(《论语·季氏》);“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
据刘望龄教授辑注的《孙中山题词遗墨汇编》统计,在孙中山299件题词遗墨中,书写“博爱”的有49件,题赠“天下为公”和“大同”的有40件(内中一件恭录《礼记.礼运》大同篇全文),两者合计共89件,占所辑遗墨总数的29%。这并非是简单随意的书写事件,而是具有重大意义和深厚内涵的理念表达。其意义在于:“天下为公”集中凝聚着孙先生的崇高理想、远大目标和思想体系的基本精神。他明确提出:大同世界“此吾人无穷之希望,最伟大之思想。”1924年,孙中山在《三民主义》的著名演说中,曾说“真正的民生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可见,孙先生是自觉地用“天下为公”四字来概括自己的思想纲领和价值理想的。“天下为公”源于《礼记·礼运篇》引孔子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孙中山先生借用此语表达其价值理想时,则进行了新的阐释,赋予了新的含义。
记 者:对。我们现在社会也在提倡“和谐社会、服务型社会”。 它也是有这样的思想根源,这也已经成为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了。
赵馥洁:是的。孙中山从传统文化吸取这个精华以后和西方的一些民主思想、中国古代的民本意识整合起来,然后用儒家思想来整个把它加以统摄,使他的价值理念具有了鲜明的民族风格。
“天下为公”是孙先生的崇高理想,即最高价值目标。这一价值理想,贯穿于他的历史观、民族观、社会观和道德观等各个理论领域,是他的理论学说的核心价值取向和中心思想线索;这一价值理想,体现于他的一切革命活动、政治生活和社会实践之中,是他的伟大实践和崇高人格的内在灵魂和精神动力。时至今日,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价值理想仍然是鼓舞、激励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幸福和谐社会,推进世界和平的崇高价值智慧和宝贵精神资源。
记 者:谢谢赵老师!
7月16日至7月17日,中国国际私法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暨新疆‘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与国际私法的作用论坛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隆重召开,本届年会由中国国际私法研究会主办,喀什大...【详细】
以“法律——全球均衡的基础”为主题的第十二届圣彼得堡国际法律论坛于6月26日至28日在俄罗斯历史文化名城圣彼得堡举行,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官员、法律教育者和律师探讨全球...【详细】